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


 

教育有初步思维能力的孩子—8岁以上,应从培养孩子思维目的的成人化入手:人类生活的总目标是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内使自己获得最大的生活乐趣。首先应把这一观念植入孩子的思维体系之中,因为这应是他们成年后所应具备的理念。从而孩子就能带着这一问题从现实中认识人们是怎样具体实现这一目标的,自己以后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使自己的思维体系逐渐地变得科学、合理,自己能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气息,学习目的将更符合实际、学习更有动力,更能深入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     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目的的两面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培养孩子是一项“百年育人”的巨大工程:父母如何对这一工程进行定位呢?这个目标并不是10年,20年以后的具体目标,而是培养孩子走入社会以后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思想状态,以及他应为怎样的理想信念而生活。

人类社会尽管经过沧桑巨变,但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素并没变化 ,作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一致的。而人们获得生活幸福的途径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并不是仅仅考上某某大学才能拥有幸福生活。考上大学是获得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只要是能够使他们获得快乐感觉的东西(在道德、法律范围内)都是他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而我们家长却让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本意上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生活幸福一些(潜意识里),具体到行动上就是想让孩子考上大学,一味地追求学习呀、考分呀,让孩子三更睡五更起……等等,不一而足;却忽视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以及高分低能的症结。

前几年不就有某大学生被一个只上过小学的骗子拐卖的例子吗?一个大学生智力肯定不会差,可她咋就被一个智力远不如自己的人骗了呢?她缺乏社会知识,不具备分辨好坏人的能力,她的被骗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中吸取教训的还应该有她的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学呀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忘记还有社会这个大课堂,忘了这个社会善良与丑恶并存,好人与坏人同属于这个人类。这类知识在孩子大脑中只是一片空白,孩子被骗就在所难免,而父母让孩子去考取大学就获得幸福的愿望也顿时成了泡影。

是的,父母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儿女是个低能儿,儿女也不是不想提高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如何教育他们具备这种生存、生活的能力呢?

(二)     家庭教育中父母、孩子的思维模式

一个成年人的思维内容,思维结构实际上是他们前半生生活经验、生活感受、生活信息有统一目的、有组织规律的概括总结,他也是社会生活内容一定程度的浓缩。人的生活目的都是追求幸福,而他的思维内容也应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凡是符合这一人生目标的东西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但现在不少人把人生目标定位在追求金钱、追求地位上,我认为追求金钱、追求地位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法律、道德的范围内),只要它符合我们的生活目标、只要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最终的幸福感觉。然而,我们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头脑中思维信息如同一张白纸,在有限的十几年的生活中,脑海中的信息是杂乱的,所有思维单元并没有统一的目的,有时看似是为某个信念而生活,但这仍不能解释实际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某些时候自己的想法和事实相冲突。因为他们缺少重要的生活历程,如:中学、大学、分配、工作、结婚、生子等客观现实。所以,他们头脑中的信息实际上是脱节的:就是说他只能看到生活的两端:学习和周围发生的事,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他们感到生活两端的东西也是表象的,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感受;有的孩子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并不完全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做这些事是他们以后生活所必须的。

那么,学习和周围发生的事有什么联系?如何去认识世界?反映到头脑中的信息怎样去给定位才是正确的!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思维状态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总的思维目的是变化的,有时也很渺茫: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这事应该这样办,而现实中发生的事偏偏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未成年人在成年人面前多是沉默的,问一句答一句,大多不多说话,因为他们不知有些事如何说才是对的。

(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达到两面性的统一

首先,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深度,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是以生存概念为基础,以道德、法律为准绳,以物质条件、智力因素为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对我们最有利并且可以实现的目标为方向建立起的思维体系。我们成年人的生活目标是多层次的。总的目标是为获得生活幸福,其次是必须解决生存问题、搞好人际关系等等目标。下一级目标必须符合上级目标,上级目标又是下一级目标的纲领。而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脱节的,不系统的的:他们对金钱的作用有相当深的认识,但还没达到成年人的认识水平,对人生意识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了解。这样,我们做父母的思维平台和孩子的思维平台并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父母和孩子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思维沟通,实际上我们的思维状态、生活感受的基本骨架是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以后所必须具有的。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才真正是他们的老师,而并不象有的报纸所说应向孩子学习。

即使我们做父母的一无所有,如何把我们成年人的感觉“移植”到他们心中,这他们来说仍将是无价之宝。

其次,我们应告诉我们的孩子,人都是为追求幸福而活着,你要追求幸福就必须解决吃饭问题;你要吃饭,必须得有粮食;获得粮食有两种途径:自己种田或用钱买;因此你必须得有钱;你要有钱,那你必须提供给别人有用有东西,必须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任何事都须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我们必须学习。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越大,生存的能力也就越强。学习是一个过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然后分配、工作、成家、养儿育女、赡养父母,人生就是这样在轮回中发展。这样,他们的思维结构就成为一个系统。当初他们对某些事的观点可能不大相信,但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会慢慢地把这些观点和生活中的现象去对照,很快就会把这种思维方式固定起来;再看,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父母其实并不欠孩子的人情,抚养子女、爱护子女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法律规定父母有抚育子女的义务,那是对个别没有人性的父母说的,并不是因为有法律规定,我们父母才去抚育自己的孩子的;假如,父母和孩子没亲情,法律能管得了吗!我认为这样有利于对孩子人情、人性的培养,有时别人对自己的一点帮助都能记一辈子,那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几时又能报完呢?

人要幸福;一是要物质享受,二是要精神享受,这两方面要达到理想状态,做到和谐的思想统一,才能感到生活的快乐。

这样,孩子就会了解自己的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努力工作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思想将发生飞速的变化:将变得更懂事,他自己也更快乐。

思想是人的灵魂,教育就是灵魂的教育

客户服务热线

18039501357 赵老师

郑州家教中心

在线客服